<
g55n小说网 > 修真小说 > 献给仙君的be美学 > 第269章
    但是,她也瞧见了,澹台莲州身上萦绕着的气运亦在剧烈地涌动,在悄无声息地沸腾。

    这一时刻,她眸中所见的这个大地上的澹台莲州的身影,仿佛与她在昆仑所见的高居云端的仙君的身影荒谬地重叠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他们一个想改变天,一个想改变地。

    该说这是背道而驰,还是殊途同归?

    难怪了。

    难怪仙君会说澹台莲州是个特殊的凡人。

    澹台莲州轻描淡写地放完狂狷之言,心中松快很多,脚步轻巧地下山去了。

    黎东先生愣怔良久,直到看着他与白狼相伴下山的背影,慢了两步,才跟随过去。

    这时。

    卞谷飞到师姐胥菀风身边,他挠挠头,问:“师姐,我们要把昭太子可能会死的事情禀告给仙君吗?”

    胥菀风遥望着澹台莲州来到山下,融入了军队人群之中,虽是领头之人,乍一看,跟其他凡人倒也没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不过是个凡人。

    她想。

    澹台莲州是她的凡人朋友,但也仅此而已了。

    如今的凡人大多数也就活个三十几岁罢了,好命一些的能活个四五十岁,这是极少数。三十岁去世其实不算太晚,千千万万的凡人也就活这个数。

    对于修真入道之人来说,若是不出意外,只想活得更久的话,那么,活个几百上千年其实并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三十年与五十年、六十年有什么区别?

    她是很欣赏澹台莲州,或许以后,她不会再见到另一个这样的凡人了吧。

    不,多半不会再有一次被派去保护凡人的任务了。

    她崇拜仙君。

    仙君将要带领昆仑改变整个仙界。

    但凡接触过澹台莲州的人都会发现,承认也好,不承认也好,仙君对他终究还是有几分不舍。

    时光弹指一挥间。

    她只需要不说,静静地看着澹台莲州这个凡人湮作尘土就好了。

    这是她的一点私心,她也希望仙君能够更干脆利落地斩断尘缘。

    所以,她说:“何必多此一举,仙君不问,我们为什么要提?”

    第141章

    见澹台莲州一直不回信,周王知他是不欲相助,奈何形势危急,所以依然快马加鞭连送三封信来,催促昭太子为了天下大义快出兵勤王啊!!

    甚至他私下给澹台莲州写了一封道歉信,为自己先前的轻薄而道歉,不过大致意思依然是:

    虽然我差点轻薄了你,但是,谁让你生得那么美,让我一时昏了头。而且,我不是没有得手,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做吗?

    我会有这样的举动,正是因为我是个正常人,有正常的色欲。太子的姿容倾国倾城,假如再来一次,我一定会努力保持住理智。

    外面的人不是都说你宽宏大量、品德高尚吗?你怎么能因为我的一点点小过失,就记恨于我呢?

    澹台莲州不得已回了一封信,委婉地答复:

    尊贵的天下共主周国国君啊,您忘了吗?我只是个太子,不是国君啊。除非是自卫反击,我可从没有在没有得到我父亲昭国国君的允许下擅自出兵过呢,我是个再遵守礼法不过的人了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行动,应当由你们国君来交流。

    所以,您的信我转送去了昭国国都,由我的父王定夺,我才可以决定要怎样行动。可惜路途遥远,冬天又快到了,大概送信的军士走得很慢吧。

    至于您的道歉,我接受,我并没有放在心上,放心吧。

    假如我的父王命令我出征,我自然会万死不辞地帮助您。

    还有,您说要以象征天下共主的九鼎相赠,我怎么听说您还答应过庆王呢?既然你们有约在先,怎能把已经给了别人的九鼎再转送给我?那么,庆王要取走你们约定的九鼎似乎也没有错。我们昭国出兵攻打庆国,岂不是破坏周庆两国之间的信义?不好吧。

    澹台莲州茶里茶气的回复传出去,有人生气跳脚,有人困惑不解,有人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昭太子真是在开玩笑,谁不知道他才是昭国真正的主人?

    所有人都在看澹台莲州下一步要怎么做,没人认为他真的能坐得住,任由庆国得到周国,大大地增强国力。

    忠信仁义,啧啧,说得真好听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于国家而言,这玩意儿就是娼妓的衣服,别管平时穿得多么华美,只要得到的利益够多,就能够脱得下来。

    但到目前为止,还真的没人能够在大义方面指摘昭太子。

    如今他所占的幽国地盘,全都是当初幽国强占昭国的,甚至大部分百姓都还是昭国人。

    澹台莲州收复了近五十年来的最后一寸故土以后就没有再进一步,看上去似乎真的已经偃旗息鼓,关起门来,老老实实地抢干农桑,要尽快让这些发生了战争的土地上的百姓们能吃饱饭、穿暖衣。

    这让附近的几座城池太尴尬了。

    当初昭军打到他们的邻居,还一路势如破竹,战无不胜,他们自然认为接下来要被攻打的是自己,而且绝无可能赢得过,所以城中的百姓都提前收拾细软逃难去了。

    跑到半路,才知道昭太子压根没有攻打他们!

    这时候百姓们想回去老家,城中已经是一片狼藉,而昭国收复的几座城比他们更早地恢复生气,听说不光每日都在分饭,还在分田分地。老家没什么祖产的自然包袱款款地投奔昭国之城去了。